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所内动态 | 所长王艳梅:做独立、专业、接地气的产业智库

640 (1).png

||建所初心

2007年,深圳市南山区汇集了全市90%以上的博士、海归等高端人才,以及大部分的高等院校,但相关服务业发展水平却不能匹配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在这种情况下,南山区政府希望打造一个平台,将高端人才和研究机构进行联动,共同为南山区和深圳市的发展建言献策、贡献力量,努力将南山区第三产业引向知识服务业发展。于是,南山区政府创新做法,决定推动成立体制外的智库机构。

2007年12月,深圳市南山区政府常务会议确定智库机构名称“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作为提供决策咨询和产业服务的智囊机构和平台型组织。在产业研究与规划领域经验丰富的王艳梅博士,受邀担任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

自此,南山所定位为“深耕产业发展、研究产业创新、构建产业生态,通过整合政产学研资等高端资源,为国内各级政府和企业提供决策咨询建议和产业服务。


||如今使命

成立15年来,南山所在变化浪潮中砥砺前行,成为了独立性强、专业化程度高、建议可落地实施的第三方智库平台。目前已形成成熟的九大服务板块:产业研究、规划编制、创新创业、政策研究、人才发展、深圳经验、社会治理、产业服务、决策论证。

初步统计,已开展课题研究300余项, 提供参政议政建议500余项,规划园区面积超过20万亩,涉及深圳市及各区、东莞、珠海、佛山、中山、河源、长沙、成都、临沂、洛阳、哈尔滨、呼和浩特等地;组建并联动19个产学研联盟的 2000家企业资源,构建产业数据库;整合3000多名全国各领域高水平专家,构建科技专家库。


||未来期许

“我们的目标是,成为知识服务业的殿堂、政府和企业的外脑,同时成为产业创新的试验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者,作为机构和人才参与决策的平台,做一个有影响力的专业智库。”这既是所长王艳梅博士的初心和目标,也是对未来的期许和展望。

正如她所言,“南山”是科技的代名词,亦是“中国方案”的典型实践样本。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生于南山,长于南山,服务全市,面向全国,对标国际,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兰德”。

640.png

深圳市南山科技事务所所长-王艳梅博士


Q1:南山所成立的背景和初衷是怎样的?想要达到一个什么样的目标?

所长王艳梅博士:

南山所成立于2007年,当时(2007年)南山区的GDP只有1466亿(注:2007年深圳市GDP0.69万亿),财政收入也只有190多亿,却汇集了深圳90%的博士、海归人才和高等院校。所以区政府当时就在想,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能把这些高端的人才、优秀的机构联动起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建言献策,共同为南山区发展贡献力量。在这种情况下,南山所应运而生,怀揣梦想,肩负使命,把南山区的第三产业引向知识服务业发展。

南山所的目标是,成为知识服务业的殿堂、政府和企业的外脑,同时成为产业创新的试验田、产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构建者,作为机构和人才参与决策的平台,致力于成为中国的“兰德”,做一个有影响力的智库。


Q2:南山所成立之后,主要侧重于哪些方面的研究和服务

所长王艳梅博士:

现在国内外的一些智库研究的领域都是综合而全面的,也有一些是比较专业的。我们南山所的定位,深耕产业发展、研究产业创新、构建产业生态。成立到现在,我们从产业研究、规划编制、创新创业入手,扩展到政策研究、人才发展、深圳经验与模式,以及社会治理、决策论证、产业服务等相关。目前我们研究深圳制造业,特别是深圳市高密度建成区域,如何发展工业,哪些制造业可以上楼等。我们的服务范围从南山区到深圳市各区,再拓展至全国。

Q3:南山所成立至今近15年,在这期间有没有经历过一些重要的转折点,或者说有什么挑战或者应对?收获是怎样的?

所长王艳梅博士:

应该说,南山所成立15年来,挑战是时时刻刻都在的。产业智库发展非常不容易,没有稳定的经费保障、缺乏符合智库要求的人才队伍、研究能力跟不上等。面对诸多挑战我们无路可退,只能硬扛,坚守住,静下心来提高自己。在应对方面,第一,我们不断培养人才,因此有了稳定的研究队伍;第二,扎实调研,每个项目无论大小都全力以赴,熟悉了每个行业和典型企业,因为智库的发展是需要沉淀的,是需要数据说话的;第三,靠市场拿项目,不放过每次投标的机会;第四,学会了解熟悉客户,要懂政府,懂政府的决策机制,懂政府的办事的流程,懂政府运作的模式,深入沟通交流,做出高质量的报告,成为最有水平、服务最好的机构。

最大的收获,就是我们成立了15年,站稳了脚跟,成为了一个独立性强、专业程度高、建议最可落地实施的产业智库。


Q4:这15年一路走来,您感觉南山所有哪些变与不变的地方,最大的感受是什么?

所长王艳梅博士:

从变的角度来说,我们从2007年开始设立,15年走到今天,外部环境不断变化,我们不断调整自己适应这种变化。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十一五”到“十四五”的4个“五年计划”, 深圳的GDP从2007年的6925亿到2021年3.07万亿,在这15年中深圳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大的变化,从2007年的0.1:50.7:49.2调整为2021年的0.1:37.8:62.1,深圳经济、产业和社会发展都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调整,由制造业为主,转为服务业为主,政策也发生了重大改革。

对于我们来说,从成立那天就一直在不断地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因为只有用我们的“变”应对外面的“变”,才会在一轮一轮的(产业)调整中依然有我们的身影,和我们的一些建议被政府应用和采纳,所以我们是随着外部、随着深圳的发展的脚步在变化中前行。

如果说在这15年中,我们有哪些是没变的,那就是我们的目标没有变,还有我们的初心。


Q5:随着深圳的发展、外部环境的变化,近期南山所的研究课题和领域有没有哪些侧重?可以举例谈一下吗?

所长王艳梅博士:

我们今年的重点方向是围绕着政府产业调整之后的“20+8”产业集群,及其配套的“六个一”体系。我们今年涉及比较多的研究都与产业集群相关,比如生物医药、大健康、精密仪器设备、智能机器人、软件信息服务等,我们不仅要研究这些集群,还要研究相关的 “六个一”配套体系。

另外一块,是我们长期以来最有优势的板块,就是政策研究板块,因为产业发展的重点方向进行了调整之后,配套的产业政策、专项政策都要进行调整和修订,那这个调整修订范围就比较广,包括市级、区级都在做。同时,因为产业创新的主体是人才,所以深圳各个区也都在匹配产业布局上进行人才相关政策调整。而且,因为经济发展,深圳各个区在招商政策上也在进行大规模的调整。因此在政策方面,我们参与到了(深圳)各个区的发展。

从创新方面来说,我们一直都在研究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及转化生态体系,对于“国高”(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形成企业梯次发展,原始创新中的概念验证,小试、中试到成果的产业化等。深圳今年提出来“工业立市”,需要为智能制造产业腾挪空间,怎样利用城市更新来释放空间等。在这个过程中,通过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双创、民营中小企业发展、城市更新规划、数字化转型等,匹配着整个产业创新布局的推进。

在“六个一”方面,要有与产业配套的服务生态,我们也在牵头做“总部经济”,总部也有各种职能,对经济的贡献也有所不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在推动服务业的创新,用科技化、数字化手段赋能商圈经济发展,让其与整个社会发展相匹配,成为三驾马车之一。同时,我们也在联动着一些新的经济形态、新的就业形态、新的就业群体来参与到整个服务和经济的发展中,这就是我们现在正在推动的事情。

但是在做这些工作中会有挑战,比如,目前我们正在做的大健康产业研究,包括了六个细分领域,精准医疗、精准营养、现代农业、康复养老、医疗美容和化妆品等,可以说每一个细分的领域都是一个大产业。那深圳如何在大健康产业的发展中抓住重点?怎么样能让大健康产业成为深圳产业发展布局的未来?又怎样在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前提下,能够把有形的手和无形的手有效结合?这些都是我们目前在研究大健康产业的调研规划布局中所思考的问题。


Q6:您刚才讲到,南山所涉及到的研究领域很多,背后离不开团队的共同努力和配合,您站在所长的角度,对大家有没有什么建议?或者想说的话?

所长王艳梅博士:

对于一个智库来说,每一个成员都是智者。作为智者,要想站得高看得远,让自己的观点、提出的方案能得到政府的认可和肯定,所以就必然会面临着更多的挑战,也会承受更多的压力,付出更多的努力,投入更多的精力。这个过程一定是艰难的,有牺牲,也有委屈,坚持住,挺过来,团队的每个人的人生就会登顶新的台阶。

我们现在想要实现南山所的目标,团队需要智者有更多的国际化的思维和能力,也需要我们引进国际化的人才。我们需要建立自己的方法论和研究体系,也需要把更多的研究成果和观点分享给社会。所以我们还要调整自己,释放压力,历练心态,我们要有更多地协作和合作。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成为中国的“兰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