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让颁布芯片法案一年的他们慌了

       编者按:“一款手机的推出在华盛顿引发担忧,即美国的制裁未能阻止中国取得关键技术进步,”《华盛顿邮报》9月2日的报道称,“这似乎应验了美国芯片制造商的警告,即制裁不会阻止中国,而是会刺激中国加倍努力,打造美国技术的替代品。”



       华为在9月3日开售Mate60系列新款手机,引发国内外高度关注,很大原因是其使用的7纳米芯片的设计和制造均为国产。报道称,此款芯片将与苹果公司2018年推出的iPhone芯片所使用的工艺相当。

       时间回溯到2022年8月9日,美国总统拜登正式签署《芯片和科学法案》,旨在提升美国本土芯片生产制造能力与尖端半导体研发能力的同时,还囊括了一些针对中国的限制措施。美国希望通过阻止中国购买或制造先进半导体,以减缓中国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等领域的进步。也因此,该法案在发布之初就引起了供应链、制造业乃至投资界的不安。

       如今,“芯片法案”签署一年有余,对中国半导体行业影响如何?人才作为关键变量,我们该如何应对引才挑战?深圳作为先行示范又该如何披荆斩棘、乘风破浪?南山所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将从人才角度进行分析。

“繁荣”景象:立法后的热潮

       “芯片法案”的目标是让美国的半导体供应链重新回到美国,进而通过减少对外国的依赖来改善国家安全。该法案还禁止补贴资金接受者在美国政府认为存在国家安全风险的其他国家扩大半导体制造。
       政策颁布后的一个月,美国便迎来建厂热潮。联邦资金的潜力刺激了半导体行业的一些潜在的巨额投资,台积电、三星等全球芯片制造巨头均在美国建厂。据白宫称,美国私营部门半导体投资总额已达 2310 亿美元。

但其中许多项目都取决于获得联邦政府的援助。而到目前为止,企业尚未获得立法拨出的资金。

       在美国芯片法案的推动下,英国、欧盟、日本也都在大力发展半导体在地化,就连巴西和印度这些之前在半导体制造方面少有涉及的国家,也都跃跃欲试。

在已经对华为进行供应链断供之后,这样的条款安排无疑就是为了促进美国芯片制造实心化,同时对中国大陆产业链实施离心化,增强美国产业链主导权。

       然而,美国对中国的芯片封锁虽然对中国的科技创新和国家安全造成冲击,但更激发了中国的自主研发和生产芯片的决心和动力,成为刺激中国芯片业国产化替代加速的一个重要外因。

中国政府对芯片产业支持力度不断加强。今年以来,北京、上海、深圳、江苏、重庆、浙江等10个省市发布芯片相关支持政策。其中,资金支持力度最大的为四川省成都市。根据当地政策表示,按固定资产投资额10%给予企业最高不超过5亿元综合支持。

       中国企业也不负众望。华为在美国商务部部长吉娜·雷蒙多访华期间,预售了Mate60系列新款手机。供应链消息称,Mate 60 Pro是迄今为止国产化率最高的手机,超过了90%,Mate 60 Pro的供应链企业已知有至少46家来自中国。

       华为的新产品对市场提振信心影响巨大,背后显示出了一种国内新的半导体产业链模式。消费者抢购电子厂商的产品提供资金,厂商回笼资金后则可以和上游芯片厂合作一起强化生产工艺,逐步提高良品率、降低成本,把生产工艺打磨成熟。然后芯片厂再拿着资金去鼓励更上游的设备商、材料商升级迭代,形成产业链循环。将消费电子产业链模式应用到半导体产业,打通了国内半导体产业的循环通路。

       瑞士《新苏黎世报》报道称,对中国来说,这可能是在与美国的技术冲突中的一个大的成功。华为没有对其最新产品发表评论,这让这个故事变得更加神秘。美媒认为,现在判断中国芯片制造的竞争力如何还为时过早。但显而易见的是,中国仍然参与其中。“这表明像华为这样的中国企业仍然有足够的创新能力,”美国塔夫茨大学教授、《芯片战争》一书的作者克里斯·米勒表示,“我认为这可能会加剧华盛顿关于是否应该收紧限制的辩论。”

前路漫漫:半导体与集成电路的人才挑战

       芯片之争引发的人才短缺蔓延全美乃至全球。长期来看,人才是打赢这这场芯片战的最关键变量。目前,我国仍面临的人才挑战不容忽视。

       挑战一:人才封锁初步构成,国际人才流动受阻。

       美国为重建全球半导体供应链和人才流动体系,对我国集成电路人才逐渐构建规模性、系统性的管制体系。至今为止,美国已经初步完成对我国集成电路人才多元封锁网络的构建。对我国的技术封锁、人才管控将成为新常态,并日趋精细和严苛,未来我国在引进国际集成电路人才方面将面临更大的困难和阻碍。

       挑战二:人才竞争加剧,“供需矛盾”不断凸显。

       随着集成电路企业数量高速增长,产业人才的供给出现了较大缺口。以深圳为例,南山所调研发现,半导体产业人才“供需矛盾”主要体现在人才缺口持续扩大、人才流失愈演愈烈、人才培养难以匹配产业需求等方面,导致人才竞争不断加剧。

积极应对:半导体产业引才建议

       对于我国半导体产业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人才难题需急需解决,南山所认为可以从以下方面进行探索:

       应对一:主动适应形势变化,加强国际引才精准度和安全保障。

当前背景下,亟需探索新形势背景下国际人才引进的具体实现途径。一是联动推进半导体与集成电路国际人才数据库建设,实施精准引才;二是建立有效的国际人才回深援助机制,为国际人才的引进、选聘、交流等提供支撑;三是推进人才制度机制创新,探索建立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人才特区”。

       应对二:突破传统人才刚性约束,构建人才共享机制做大产业人才“增量”。

       不求“天下英才为我所有”,但求“天下英才为我所用”。一是重点聚焦政治风险较小的集成电路人才集聚国家,尤其对我国集成电路市场依赖性强且敌对态度相对温和的区域;二是鼓励深圳集成电路龙头企业在重点国家(地区)设立企业研究院、境外孵化器等,利用当地人才资源,深入推进“深圳+”科技合作。

       应对三:积极培育本土人才,引导高校培养与产业需求相一致。

加大力度推动本地化人才建设。一是对集成电路企业保留新引进大学生补贴专项政策;二是探索打造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人才保税区”;三是多形式支持校企联合建设集成电路人才实训基地。

乘风破浪:半导体国产化前路光明

       综合来看,在“芯片法案”签署后的一年里,虽然我国很多半导体企业在扩张上受阻严重,但是半导体产业国产化进程也在正在加速。短期来看,对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冲击短期可控,但长期来看,该法案带来的供应链风险还需持续重视。

       华为的“反抗”给了国际社会一记重拳。《纽约时报》近日发表长文《“这是一种战争行为”:解码美国对华芯片封锁行动》认为,中国实现芯片自主可控的难度,不亚于复制整个人类文明,接下来却不无忧虑地表示:但若要说有哪个国家能够克服这样的挑战,那很可能非中国莫属。


部分参考:环球时报、半导体产业纵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