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产业集群建了那么多,优势特色如何引导?

       编者按:产业集群不仅是世界经济中极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之一,在当下国际环境和经济背景下备受关注。
       业界对于“产业集群”的定义目前尚未统一。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是美国学者迈克·波特1990年在《国家竞争优势》一书提出的,即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区域中相互联系且合作与竞争共存的,同时集中于同一地理位置的有交互关联性的企业、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相关产业厂商及其他相关机构等组成的聚集体,代表着介于市场和等级制之间的一种新的空间经济组织形式。
       可以理解为,产业集群超越了一般产业范围,形成了特定地理范围内产业相互融合、众多类型机构相互联结的共生体,构成了这一区域特色的竞争优势。
       产业集群已成为引领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产业集群的发展状况也已经成为考察一个经济体,或者某个区域和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就此,南山所产业研究中心梳理了深圳市“20+8”产业集群,以及北京、上海、广州、合肥、成都等典型城市的产业集群体系(各地叫法不同而已)、发展目标等部署,以期在产业集群顶层设计及细化部署上能有所启发。

国内典型城市的产业集群部署

深圳市:“20+8”产业集群
       深圳市人民政府2022年6月6日印发的《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府〔2022〕1号)(简称《意见》)提出,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发展未来产业(即“20+8”产业集群,详见表1、图1)。

表1 深圳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关于发展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培育发展未来产业的意见》(深府〔2022〕1号)



图1:深圳“20+8”产业集群的发展重点

北京市:“2441”产业体系
      北京发展重点为“2441”体系(高精尖产业2.0升级),即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分别为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医药健康,四个特色优势产业分别为集成电路、智能网联汽车、智能制造与装备、绿色能源与节能环保,四个创新链接产业分别为区块链与先进计算、科技服务业、智慧城市产业、信息内容消费,一批未来前沿产业(详见表2)。
表2 北京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北京市“十四五”时期高精尖产业发展规划》

上海市:“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
      上海发展重点为“3+6”产业体系,即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时尚消费品六大重点产业,下一代通信(6G)、类脑智能、氢能等未来产业。同时,上海结合新发展趋势,将发展重点细化为“2+(3+6)+(4+5)”现代化产业体系,并相应地优化完善制造业发展任务举措(详见表3)。
表3 上海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上海市先进制造业“十四五”规划》《上海市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上海打造未来产业创新高地发展壮大未来产业集群行动方案》
广州市:“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
       广州市发展重点为“3+5+X”战略性新兴产业体系,即新一代信息技术、智能与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与健康三大新兴支柱产业;智能装备与机器人、轨道交通、新能源与节能环保、新材料与精细化工、数字创意五大新兴优势产业;量子科技、区块链、太赫兹、天然气水合物、纳米科技等未来产业(详见表4)。
表4 广州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广州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十四五”规划》
合肥:地标产业+支柱产业+新兴服务业+未来产业
       合肥市发展重点为两大地标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集成电路、新型显示、人工智能、数字信息)、新能源汽车和智能网联汽车;五大支柱产业:生物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光伏及新能源产业、新材料产业、绿色环保产业;三大新兴服务业:数字创意、科技服务、制造服务;布局若干未来产业(详见表5)。
表5 合肥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合肥市“十四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
成都: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
      成都市发展重点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型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集成电路、智能终端;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人工智能、柔性电子、卫星互联网、超高清显示等;创新型产业集群:区块链、量子通信、光芯片、元宇宙等(详见表6)。
表6 成都市产业体系和发展目标的顶层设计

来源:成都市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行动计划

产业集群竞争优势需要加强研究

       实际上,产业集群发展建设和竞争力提升的背后,离不开政府的大力引导甚至主导。
       梳理发现,各城市在产业集群的布局上同质化“竞争”激烈。比如,深圳与前述典型城市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有所布局,以及在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前沿领域都有涉及。
       不过可以看到,国内城市“有意识”引导产业集群的健康发展。比如北京针对产业优势进行研究挖掘,提出两个国际引领支柱产业、四个特色优势的“北京智造”产业、四个创新链接的“北京服务”产业以及一批未来前沿产业,更好地引导产业链上下游分工与专业合作,进而提升产业集群竞争力。
       再如,浙江很多地方聘请专业机构对产业集群进行梳理,避免每家生产企业小而全的状况,让每个环节的企业都可以形成规模效应,进而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南山所认为,找准自身定位和方向是在产业集群竞争中“突围”的关键。就深圳而言,建议对现行产业集群进行梳理分析,以促使定位和方向更具精准性、前瞻性,明确如何分类、分重点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