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深圳人力资源要素赋能未来产业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编者按:未来产业创新是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变革性力量。如何构建优质人力资源要素生态,更好孵育紧缺型人力资源,形成推动未来产业加速升级转型的驱动力量,是各地政府亟待解决的研究重点。
       南山所人才发展研究中心基于人力资源要素生态的研究视角,调研人力资源要素引领带动未来产业发展的核心关键问题,包括人力资源梯队建设、人力资源载体建设、人力资源保障措施配套、人力资源评价机制改革、人力资源创新服务探索等方面,把准现阶段深圳典型未来产业中人力资源要素供需配置存在的问题,以及人力资源生态建设深度推进过程中存在的薄弱环节,就“后续优化人力资源要素配置保障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方向和重点是什么”进行思考与讨论。

未来产业关键环节布局的缺失削弱聚才能力

       深圳重点发展合成生物、区块链、细胞与基因、空天技术等8大未来产业,产业链关键环节、高能级平台、创新场景的缺失,一定程度削弱这些产业的聚才能力。
       关键环节方面,以合成生物为例,上游产业链环节在建造基因库、底盘微生物库以及基因合成与测序等细分领域布局仍为空白,中游产业链环节在原料预处理和分离纯化软硬件技术开发生产方面的企业完全缺失,在发酵控制和分离纯化方面的企业较少,下游产业链环节则在能源、化工、农业、生物防治及环境等应用方向暂无相关企业布局,这些均不同程度地降低了对人力资源的吸引力。
       高能级平台方面,空天技术领域深圳仅有微纳器件检测(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斗海试应急救援云服务(爱讯达科技)等平台;细胞与基因产业领域的CRO、CDMO等专业技术平台相对较少;脑科学与类脑智能领域,高算力、高存储的计算机系统及开放平台匮乏,开展新兴的脑机接口等技术研究需大量资源支撑,距离形成成熟的生产应用链尚有距离。
       关键场景方面,卫星通导遥一体化服务在智慧城市、智慧航运等前景广阔的市场应用尚不充分。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可能无法获得充分的工作经验和实践机会,导致他们在专业技能的提升上遇到困难,从而影响其职业发展。另外,缺乏广泛应用场景的专业领域,难以吸引到足够的优秀人才,可能会导致该领域的技术研发和创新受到限制,从而影响整个行业的发展。

与未来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人才培育机制亟待建立

       总体来看,深圳未来产业具有较大的创新型和复合型人才缺口,潜力型、中高级人力资源供给规模和结构难以匹配未来产业发展需求。
       一是战略领军人才较为匮乏,拔尖科技人才储备规模小。缺少类似美国硅谷“奇点大学”的战略科学家培养学校,对能够引领未来科技产业发展的人才教育布局不足。
       二是紧缺型人才与工程师技术人才储备规模相对较小,对产业创新的支撑引领不够。如,根据合成生物领域求职信息分析,深圳研发类岗位一直是历年来合成生物企业需求的重点,尤其是合成研究员、制剂研究员、药物分析研究员等是最为迫切的职位需求。
       三是未来引领型学科的建立机制不完善,新兴交叉学科还难以适应产业未来发展。以合成生物为例,未来产业是多学科交叉的研究领域,涉及生命科学、医学、工程学、计算科学、物理学与化学等多学科手段。
       尽管全市十余所高校在生命科学领域开设了生物学、生物工程、临床医学等相关学科,但围绕合成生物未来产业的学科专业布局还不均衡,所需要的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尤其是生物医学、遗传学、代谢工程等领域较为薄弱,尚处于起步或规划建设阶段,还难以适应产业发展需求。未来产业学院、未来产业科技园亟待加强布局。

助力未来产业发展的政策创新尚未实现较大突破

       政策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创新过程中需要针对未来产业的特点和发展需求进行制定和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市场环境和产业趋势。
       一是各地开启“抢人大战”。各地对于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争夺日益激烈,为了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各地纷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深圳在人才政策方面的优势受到一定程度的挑战。
       二是创新型人力资源的流动还不十分顺畅,海外人才出入境政策便利程度有待提升,与北京、上海、海南相比,深圳人才政策创新先行先试的深度和广度仍有待提升。
       三是缺少应对国际人才政策变化的安全提示与案例指引,以美国为例,美国通过“出口管制条例”,限制美籍人才参与中国相关产业领域的研发生产;通过复杂、缓慢且高成本的“弃籍税”申报,限制相关华裔人才回流;通过SBIR和STTR延长法,限制美国中小企业创新人才到我国任职或参与科研活动,对此类国际人才政策的重大变化,深圳相关部门缺少及时的系统性解读,更缺少协助人才解决相关法律、税务问题的操作指引。

支撑未来产业发展的高质量人力资源服务体系尚待构建

       未来产业发展需要更高质量、更高效的人力资源服务来支撑,而目前的服务体系可能存在不足或缺陷,需要进一步完善和改进。
       一是高能级创新平台载体较为匮乏,对创新型人力资源的吸附能力偏弱。虽然深圳市已经拥有一些高能级创新平台,但在科研水平、技术实力、人才队伍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无法充分发挥其在人才培养、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作用。
       二是市内高职院校的学科专业设置尚无法支持未来产业加速创新发展,教育整体上还处于“补课”和“爬坡”阶段,创新型人力资源培养数量和质量尚不能完全适应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现实需求,未来产业人才多需要从市外进行招引。
       三是深圳产业在重大项目、重点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带动下,人力资源集聚阶段性成效突出,但是在产业引才、平台纳才、高校育才、政策助才、环境留才等方面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此外,目前人力资源服务市场化力量仍较薄弱,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与北京上海等地相比仍有提升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