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0755-89999869      政策热线 0755-26978111

优化人力资源配置推动深圳未来产业加速发展的对策建议

       编者按: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已具备较好基础,产业可塑性强,但发展进程与发展趋势仍具有诸多不确定性,人力资源需求标准不一,部分产业所需的“高精尖缺”人力资源仍处于孵育期。
       南山所人才发展研究中心以制约因素为导向,分析深圳未来产业发展在新形势新阶段产生的人力资源新需求,针对性提出与全市未来产业发展相适配的人力资源要素优化配置建议。

准确把握未来产业方向实施双招双引

       紧扣产业集群规划,聚焦未来产业涉及重点科研院所、核心上下游企业,瞄准关键技术、产业链缺失环节和空白领域,研究制定符合全市产业发展实际的招商引资新策略。
       一是实施“鹏城未来产业人才计划”。推出一批面向全球的“揭榜挂帅”项目,充分赋予科学家自主权和决策权,营造自由探索的良好氛围。引进全球顶尖人才科研团队和创新型企业,建立以市场化为导向的利益风险分担机制,推动研发活动产业化。发挥院士(专家)工作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功能,跟踪前沿技术创新成果,培育未来产业创新人才,支持申报各类人才计划。
       二是实施“项目+团队+技术”的“带土移植”引进新模式。研究“带土移植”未来产业人才专项行动方案,制定“带土移植”产业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将“带土移植”人才和团队纳入深圳市及各区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加大鼓励全市用人单位通过申报揭榜式项目(技术攻关类和成果转化类),与国内外技术团队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通过合作研究、“技术联姻”等方式引进国内外科技人才。
       三是创新人力资源引进方式,用好高交会、西丽湖论坛、中国国际人才交流大会和中国深圳创新创业大赛等重大展会、国际会议和赛事宣传活动招牌。

打造“国字号”的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

       未来产业人力资源培育体系需要结合国家战略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科学、前瞻性的人才培养计划,并整合全国范围内的教育资源、企业资源和社会资源,以实现全面、高效的人力资源培育。
       一是创建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2020年教育部推动建设的未来技术学院,围绕两个重要任务:一是培养未来关键核心技术领军人才,二是探索和研发未来关键核心技术。2021年发布了首批12家未来技术学院建设名单,包括北大、清华、北航、哈工大、中科大、华中科大、华南理工等高校的未来技术学院。深圳应依托综合改革试点,争取教育部支持,探索由大学牵头、龙头企业参与共建的国家级未来技术学院。
       二是依托光明科学城,创建国家级未来产业科技园。将引进和培养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作为重要任务,把构建未来产业创新创业生态作为科技园建设的核心,积极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从基础研究、技术开发到成果转化与孵化的融合创新体制机制,加快突破一批未来产业重点方向关键核心技术,孵化一批具有未来产业特征的高成长性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一批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人才。
       三是推进职教对接产业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未来产业“职教强基地”。鼓励深圳技术大学、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等高层次职业大学根据未来重点发展方向,布局相关专业,增强职业教育对全市发展未来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和贡献度,优化职业教育专业布局,同时鼓励企业、学校、行业协会、工会等组织成立专业职业培训班,构建产训融合试点,开展技能与技术培训共享试点,构建校企发展联通、需求互通、资源融通的双赢合作格局。

对标国际进一步提升人力资源环境

       我们还应该参考国际标准,进一步提升我国的人力资源环境,以适应全球化的趋势和国际竞争的需求。
       一是完善国际人才引进政策。率先开展外籍高端人才创办高新技术企业享受国民待遇试点,开启全球高层次创新人才自由流动的通道,使掌握先进技术的国际高层次人才汇聚深圳,为创新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提供新动能。
       二是完善未来产业创新创业制度。为国际人才创新创业提供知识产权、技术、投资对接等整体前置服务。在高层次人才自由流动、流动人口社会福利均等化、创业融资与税收优惠、职业资格国际互认等方面先行先试。

增强人力资源服务保障供给能力

       多方面提高人力资源服务质量,增强服务保障供给能力。研究借鉴服务中央企业的“国聘”平台、“国聘行动”经验,借助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手段,联合有关单位共同搭建集中、精准、高效、权威的人才服务一站式云平台,绘制全市“创新型人力资源数据地图”,持续推出云走访、云申报、云课堂、云招聘、云咨询、云宣讲、云推介等一站式线上云集成服务,将人力资源服务搬上云端,实现人力资源有关业务“由纸入云”“一键直达”,为全市未来产业人力资源配置对接创造更多可能。
       同时,鼓励专业服务机构开展人才政策辅导、举办行业竞赛、举办行业论坛、产业招聘会等,有序承接政府转移的职能职责,强化人力资源供给。